车企的出行战事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15日 来源:锌财经 作者:文 / 单一 编辑 / 叶丽丽 浏览量:283

文 / 单一 编辑 / 叶丽丽

7 年时间,滴滴先后在与快的、Uber 的竞争中胜出。

彼时,在出行领域引起变革的正是打车方式。滴滴出行 CEO 程维曾在演讲中回忆道:2012 年,当他辞去支付宝 B2C 事业部副总经理,决定在打车领域创业时候,很多朋友告诉他 " 打车软件不靠谱 "。

" 朋友们 " 的忠告并不无道理。

时间往回走 7 年,鉴于中国社会的信用状况,没有多少人会相信网上随机叫一辆网约车,车主就会按照约定时间到达约定地点;在大部分司机师傅的手里,还没有普及智能手机;收费习惯仍旧停留于现金 ......

即便已经在打车软件战火纷飞的前夜,依然很少有人会觉得打车方式会迎来变革——直到硝烟突然弥漫

胜出之后,程维把 " 滴滴打车 " 改成了 " 滴滴出行 "。7 年后的现在,出行领域或将再次迎来变革。而这次的变革,也不再是像 7 年前聚焦于某个领域,而是整个大出行生态的变革。

观念变革

先来看两组颇为 " 有趣 " 的数字。

根据公安部交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 2019 年上半年,国内汽车保有量为 2.5 亿量。如果按照总人口 13.95 亿来计算,那么,全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为 179 辆。也就是说,每 100 人当中,只有不到 18 人拥有私家车。

另一组数据是,根据中国汽车协会的数据显示,全国今年上半年汽车销量为 1232.3 万辆,同比下跌 12.4%。从去年 7 月份,到今年 6 月份,车市已经完成了悲壮的 " 十二连跌 "。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协会

不难看出,国内在人均汽车保有量只有不到 18% 的情况下,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欲却在下降。

有车主大致的算过一笔账:

家和公司之间车程大概十公里,算上周末出行,一个月的燃油成本在 1000 元左右;公司小区每月停车包月在 300 元;每周去 2 次商超消费,停车费在 50 元左右;除此之外,每年还有定期的大小保养以及维修折旧。

算下来,即便是保有一辆不算很贵的私家车,车主每天摊下来的成本在大几十元,甚至更高。

而在这么高的成本下,每次车主的用车时间基本上在 2 小时以内,大部分时间车辆处于闲置状态,还包括高峰的堵车时间。也就是说,如果换算成单位时间,车主在极短的车辆使用时间里,却付出了极高的成本。

相比之下,城市内选择打车或者地铁出行,除了节约成本之外,即停即下,也让消费者有了时间的保证。

实际上,这也是消费者对出行理解回归了本质。购车是为了出行,如果有比自己购车更经济的选择,消费者放弃购买私家车,选择可替代的出行方式也合情合理。

车企求解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车企也在纷纷求解。

投资和自营出行平台成了各家车企求解自救的最普遍答案。

投资方式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吉利战投的曹操出行。根据官方数据显示,截止 2018 年底,曹操出行投放的新能源汽车已经超过了 3.2 万辆。在车企的自解当中,吉利的布局显然是其中的佼佼者。但相比于老大哥滴滴,远远不在一个体量之上。

而其它诸多车企,在车市寒冬之下,也纷纷下海出行领域。比如,长安汽车的长安出行、一汽的红旗出行、上汽的享道出行、东风的东风出行。

最近,大肆宣扬进军出行市场的是融合百家的 T3 出行。

长安、一汽以及东风三大车企,联合腾讯、阿里以及苏宁共同投资成立的出行平台,投资总额为 97.6 亿元。在外界看来,T3 或将是能够和滴滴一较高下的企业。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自上月召开发布会,公开招募司机以来,T3 的表现显然有些经验不足。据了解,为了吸引司机入驻,T3 出行方面开出了近 7000 元的底薪,且社保齐全,车辆维保均由平台方承担。

但真正到了落地时,据注册的司机反馈,底薪直降到 2600 多元,这也直接导致了司机的集体罢工。在司机运营方面,T3 的策略也欠妥,司机没有动力干,乘客却打不到车。

大部分车企的求解自救,在目前阶段来看,并不算十分的明朗,踩坑变得稀疏平常。

贩卖流量

在切入出行赛道之前,对大部分车企而言,依然是纯做买卖车辆的生意。但跨界转型,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一件能够轻易做成功的事。

下海出行,有车,固然是车企手中的一张好牌。并且,在出行领域,运力的供给仍然及其紧缺。滴滴曾在此前公布数据,北京地区在运力需求的高峰期,几乎有 1/5 的用户无法打到车。

一方面有车,一方面需要运力,这本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型。但实事却并非如此,由于几乎没有对用户的运营经验,即便是有车有运力,车企也无法将用户流量引导到自己的平台上来,更别提如何去留存他们。

正是看准了车企的这块软肋,各家地图平台也做起了 " 卖流量 " 的聚合生意。

单从商业模式上讲," 车企 + 地图 " 的 " 联姻 " 十分合乎逻辑。

当用户点开地图软件时,很多人想要打车,在地图软件上接入线上约车功能,也能够解决用户即时的出行需求。

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未必。

用户使用地图软件,解决的主要还是 " 导航认路 " 的需求。那么,用户在何时会有这样的需求?

第一,对自驾用户来说,长途行驶且不认路的情况下会开启;第二,在用户步行可接受的范围内,且不熟悉路况下。在这两个主流的地图使用场景中,都没有 " 打网约车 " 的需要。

以高德地图为例,从 2017 年就推出了打车业务,但据《晚点 LatePost》报道,高德的日订单量在 70 万单左右。即便是加上其余在出行领域玩家的日订单量,和滴滴的 2000 多万单相比,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即便存在运力短缺的客观情况,对纯贩卖流量的模式来说,在出行领域基本上是无法走通的。

最佳拍档

对车企来说,加入滴滴或许依然是当下困局的最优解。

于滴滴的开放平台来说,是在他们现有的运力上做加法。在用户对运力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往上做加法才是解决需求的关键所在。

迄今为止,沉淀了 7 年的滴滴,已经在 400 个城市为 5.5 亿用户提供过出行服务。从 2012 年至今,滴滴是用户经过层层过滤,最终选择的结果。

在车企端,除了垂直的用户流量之外,还有更加高效的调度系统。提到这一点,能够很好对比的是美团的打车业务。7 年的运营,让滴滴在运营、司机服务、租赁公司等合作伙伴等方面的线下管理上更具经验和优势(这也是 T3 出行首战失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属互联网巨头,美团也曾在去年高调进军出行领域。除了自营之外,已经接入了首汽、神州专车、曹操出行等其它三方平台。日订单量为 50 万单上下,其中大部分依然为自营订单。目前看来,效果也低于预期。

这背后的原因,也不难理解。虽然美团和滴滴都巨额流量平台,但美团却是以吃喝玩乐为主,滴滴一直专注于出行领域。这一点,在用户的认知和习惯上基本已经无法改变。

除了手握流量和用户习惯之外,7 年的垂直运营,也让滴滴在运营管理以及大数据积累上更有优势。数据和分析,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为用户挑选安全的司机,以保证用户的安全出行。

如果各家真要在聚合上相互比试,开放的滴滴依然是戏份最足的那个,没有之一。

未来出行

眼下,新一轮的出行革命在 5G 的黎明下,悄然来临。

彭博社新能源经济的研究报告就指出:到 2030 年左右,电动车、汽车分享服务以及无人驾驶将获得大幅增长。但即便是下一个 "10 年 " 近在眼前,但在技术上依然要迈过诸多坎。

一方面,在自动驾驶技术上也不过 L3 的阶段,并且近期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头部生产商意外频发,也无疑打击了各方的信心;另一方面,5G 技术还没有到大规模商用的阶段,所谓车联网依然属于大出行领域,作为 2B 又 2G 的大项目,各类标准依然没有统一。

但在出行变革的前夜,各方势力已经蠢蠢欲动,或不安,或兴奋。

上游车企的不安已经昭然若示。燃油车销量遇阻,哪怕是新能源车解了燃眉之急,但在更长远的未来,若是跟不上技术的演进迭代,或许大概率又会掉队。不论是和现在的燃油车或者是新能源车相比较,未来智能出行的汽车或许是完全意义上不一样的两回事。

然而,对传统汽车制造商来说,或许这次颠覆性的革命想要单纯依靠自己完成转变,或许有些困难了。

另外,可以确定的一点是,这次的变革,绝不可能仅仅是汽车技术的迭代,势必是整个大出行领域的革命。

作为国内最大的出行公司,滴滴本月 5 日宣布旗下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独立公司,专注于自动驾驶研发、产品应用以及相关业务拓展。

种种迹象表明,在 5G 的悄然降临的时代下,滴滴已经在布局。

未来出行的趋势,提炼出来正是:智能化、共享化、新能源化。

实际上,这三个趋势都很好理解。之前业内就有声音说,出行领域可能是最先实现智能化的场景。

所谓共享化,正是能够让资源和效率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利用和提高。出行最终解决的用户需求是从 "A-B 式 " 的时空转化,并非是汽车本身。在私家车模式下,用户往往还需要扮演司机的角色,但实际上对用户来说,并不需要。在出行途中,能够让用户依然能够把时间用在想投入的事情上,这也是共享化能够给用户带来的效率提高。

同时,放眼到人类历史进程的长河中,资源是有限的。在出行领域,用电能代替燃油,也是必然的。汽车寒冬之下,新能源汽车可以算得上是唯一的亮点。根据中汽协的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为 125 万辆,同比增长了 60%。

能有这样亮眼的数据,网约车的需求的确出了不少力。实际上,滴滴已经布局了新能源车的服务体系。按照他们计划,一年以后,滴滴将接入 100 万辆新能源共享汽车。这对车企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出行大变革的前夕,或许让诸多人看到了这个新风口。但,这不是一场 "0-1" 的新生革命,而是 "1-100" 的工业文明继承大演进。乍看之下,滴滴似乎四面楚歌,实际上,从上一场革命中角逐而出的滴滴并无忧。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锌财经客户端,不代表超天才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投诉请联系删除。

0 0 0

热门文章

超天才网©2017 www.supergenius.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09005826号 京ICP证130304号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评论互动

超天才网©2013-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09005826号 京ICP证130304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