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悦天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7550/answer/304586687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创新的微观形态是什么样的?
我对于创新的理解可能和很多投资同行不同,我认为创新不是能够被有意识的计划的,是随机出现的。也正因为这种不可测和不可预知性,创新难以被“准确”投资。
投委会这种多人逻辑辩论团体更不可能有效率的捕捉创新。LP也喜欢听逻辑。但创新投资真的没啥逻辑,过程和结果都很随机。
True innovation can only be captured by spray and pray.
其实做个思想实验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世界有多少国家、多少行业,每个行业有多少产业链,每个产业链又有多少公司?每个公司有多少大小不同的组织,一共有多少人。
每个人都在工作,虽然大部分人按部就班,但想要修修补补、改这改那的人也不在少数。
世界上的所有创新在这个时钟每向前拨动一秒的过程中,在所有国家的所有行业的所有产业链的所有公司或者所有组织同时发生着,你觉得总量会有多少?
那么经过一个月的时间会有多少创新诞生,经过一年又会有多少创新诞生呢?
这么多的创新应该如何捕捉呢?或者简单一点,如何判别这是值得被追踪和捕捉的创新呢?
所有的创新在早期几乎都是边缘化的,所以叫边缘创新,像树枝末端的新芽一样,无时无刻不在萌发,随时随地都在发生。但为什么叫边缘化?因为看不见或者很难被看见。
创新探索的早期任何人看都会觉得很滑稽可笑,但是创造者觉得很有趣。对,也只是觉得有趣而已。
如果要谈论什么产品化,被用户看到,都已经进入下个阶段了,甚至是下下下个阶段了。
那时候开始经历大规模的用户端需求验证,需求开始广泛迅速地复制,但是行业里的巨头依旧都看不上不当回事。对,行业巨头和既得利益群体就是这么傲慢,然后动作这么慢。
这里是最后一个早期或者天使期的投资机会,估计也就是1年最多两年的时间。
但是之后,除非愿意做冤大头出高价,否则是很难把创新作为标的用投资的方式挣到钱的。如果有人赚到钱了,其实赚的是用户增长的钱,需求和供给对接成为市场的钱,而不是创新本身。
(二)世界级的创新需要世界级的团队以10年的时间周期苦行僧式地去做一件事情
媒体容易去述说一件事情,好像一件事/一个人/一个产品/一个公司的成功是有其逻辑的,是可被学习和复制的。
但真的不是。
比如最近的AI,好像Sam Altman有多么多么厉害所以OpenAI厉害,显然不是这样。
现在谈论Sam Altman可能就像五六年前谈论马斯克一样,那个时候他才刚被获封“硅谷钢铁侠”的称号。
但是大家要知道,Tesla这家公司2003年就成立啦,至今已经20年历史了,04年的时候马斯克投资了不到400万美金进入Tesla,他在这个公司也已经19年啦。
当然这家公司上市是挺早的,6年后2010年也就上市了,马斯克的财务困境在当时好转了一些。上市后3年,Tesla成为一家100亿美金以上市值的公司,那是2013年。
现在,这家公司市值万亿美元。就是说如果你在2013年买Tesla的股票,10年它翻了100倍。
这是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捕捉的机会,不是说只有特殊资源或者渠道的人才有机会买特斯拉的股票。(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英伟达身上,英伟达2013年市值100亿美元还没到)
这事儿也有点像最近媒体狂吹米哈游。兄弟,米哈游的牛逼2014年15年《崩坏2》上线的时候就开始了,只不过你不在这个圈子里不知道罢了。
不要等别人已经变成全球第五大游戏公司的时候再来吹呀,这已经不是吹了,是蹭了,都是明牌好吗。
在2023年这个时点再去归类总结和梳理,说真的,所得甚少。就算有所得,对于创业和投资的指导意义也微乎其微。
而蔡浩宇还是那个蔡浩宇,刘伟还是那个刘伟,不因为他们做出了《崩坏3》或者《原神》就不是原来的他们了;当然你可以说今天的蔡浩宇刘伟已经不是10年前的蔡浩宇刘伟了,也对。
但是能同时同意上面两个结论的人肯定是因为站得足够近,足够近才会感受到那种似是而非的、微妙的同与不同、变与不变。
我一直觉得VC2.0里面最牛逼的是曹毅,对,全中国这么多VC,同期出来的VC2.0机构也有好多家,经过近10年的长跑,也只有这1个人是真正牛逼的。
曹毅2014年做源码,那个时候他就能够识别王兴和张一鸣都是千亿美元公司的老大,所以用相邀入股的方式请了这两位做管理公司的股东。
2014年的美团?当时估值大概30亿美元。2014年的字节,刚刚估值过5亿美元。
如何识别的?全中国这么多创始人,年纪大的,年轻的,估值高的估值低的,就算估值缩小到几亿到几十亿美元这个区间还是有很多的。
为什么请这两个人撑他?我实在是想不出怎么想的,只有佩服。曹毅那个时候就算不做源码,自己作为个人股东这两家公司入点股,也可以几百倍的翻了。
这里说的是投资中的先验和后验的逻辑,很多东西你回头看,逻辑很通顺,但是这是后验的。实际所有在当时做出决策的人可能做出的是先验的判断。先验能判断正确和后验能解释通是数量级的能力差距。
好了,回到Sam Altman来。
Sam Altman作为我同年的86年生人,在做OpenAI之前就牛逼了,而且牛逼大了。他是YC的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在这么多YC合伙人中选出来的YC掌舵人,如果我们时代有宗教,科技创业投资神教,保罗就是前任教皇,Sam Altman就是老教皇退位后指定的下一任教皇。那年如果我没记错,他只有29岁。29岁掌管硅谷的创新心脏的人,29岁的科技VC教派的新教皇。
而OpenAI本身也是一家已经成立接近10年的公司,就是说,你今天看到的如此神奇的ChatGPT,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一堆工程师和计算机科学家,在20亿美金的现金加持下,花了近10年搞出来的东西。
好笑的是,如果你去看今天的硅谷,仍然有Altman这样的人存在,也继续有人在做着各种看不懂的不知道能不能成的事情,为何没有人报道他们呢?
不要再信媒体说什么路径和方法论了,看已经取得巨大成功的公司的故事是没有用的。
创新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征途,是mission impossible。
最后很有可能一无所获,就好像探险家走罗布泊一样,没有路,或者说到处都是路。你回头都看不到来路,中间可能碰到个绿洲,却都不能确定一定能够走出这片沙漠。
你没技术不行,你没补给不行,你没有最牛逼的队友团队也不行,你不走足够长时间也不行。
(三)为什么我认为卡脖子问题长期没法真正解决?
那么我们进入我今天要讲的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点:
为什么最尖端和最核心的科技创新没诞生在中国?为什么我们的互联网走了半天,发现还是被卡了脖子?
不是因为我们中国人不够聪明哦,不是我们不够勤奋哦,OpenAI和SpaceX里面有多少清华毕业生大家可以数数,也别说是我们的人情操不够高尚不爱国哦。
非常简单——我们的环境的冗余和容错率不够;或者说的更直白一点,我们没这个资源;再再再直白一点,我们钱不够多,浪费不起,得一毛掰成两瓣花。
就像我说的,创新这种东西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同时发生在所有学科和所有行业。
但是我们没有足够好的环境让大家去“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浪费”创意、“浪费”钱。
创新从一个灵光乍现走出来到大众面前,历经九九百十一难,其实都是“浪费”出来的。
需要时间精力金钱人力的过度投入,需要同时试好几个方案失败也没关系,需要不那么紧张,需要不那么内卷,需要核心创新的企业家、科学家和他们的组织不愁吃不愁穿,需要公司毛利净利都足够高,需要投资人都有钱赚,需要资本市场足够高效,才能有这个空间去容纳创新,才能让创新走出项目组和实验室。
整个社会钱都不够的时候,哪里来的创新?赚钱的公司没法上市,藏着掖着怕被人知道后举报查账没收一条龙,怎么创新?
加上微软最新给OpenAI的100亿美元,OpenAI历史融资额120亿美元;
我们的大模型创业公司呢?已经融到多少钱了?未来能够融到多少钱?我胆子撑大了讲,10亿美元行不行?人家的十分之一。
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腾讯,一年净利润多少?250亿美元;微软一年净利润多少?750亿美元。
在面对能够带来生产力一个甚至两个指数量级提升的技术的时候,中国人和中国企业敢投吗?100亿美元对于微软只是年利润的15%左右,但是对于腾讯呢?感觉半条命要进去了。
同志们,我们要认清现实,中国人很穷啊,钱不够啊,人口是美国的5倍,GDP总量是大,但是人均少啊!
我们人均GDP只有人家的1/6,如何才能拥有世界级的创新啊?
如果不好好利用人口优势,不管是生产还是消费,不聚沙成塔,凭什么企业和机构能够支撑世界级的创新啊?
现在外资利用如何?自己的钱不够有没有哪家财主能够支持一下?
今天发现攻克了芯片,明天冒出了AI;
你发现大模型搞定了,人家天上发射了星链;
可以地外探索了,那里脑机接口真正进入元宇宙了;
你会永远觉得卡脖子
记住,创新是 大规模的 同时的 发生在所有科研和行业领域的,大规模的,同时的。
而且创新本质是巨大的社会冗余造就的,没有这种大规模的冗余,是无法容纳这些无处不在的创新的。
创新是一些衣食无忧的天才整天瞎琢磨才会出现的,如果天才整天还要担心房子车子孩子票子,搞毛线创新。
(四)那我们怎么办?没办法了吗?
钱要够多,光现在这些钱,铁定不够。
自己钱不够,就要用外人的钱,资金换技术,拼命赚外汇。
然后在面对一些核心关键技术的时候,要不怕失败的投。投入的资金体量最起码要迎头赶上,而不是有数量级的差距。
不然生产力指数级提升的时候就直接被甩下车了,尤其是AI这一波,AI跟之前的技术革命都不同,这是直接在造“人”的创新,生产力左脚踩右脚飞升的梯云纵。
给大家信心,鼓励大家投,提高大家的投资退出成功率,投劈了也没关系,让大家能够放胆投。
只有这样,才会有一天不被卡脖子。
言止于此,只能戛然而止。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知乎客户端,不代表超天才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投诉请联系删除。
匿名
超天才网©2017 www.supergenius.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09005826号 京ICP证130304号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评论互动
超天才网©2013-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09005826号 京ICP证130304号
风险投资机构(VC)是如何判断一个比较早期的项目是否值得投资的?
作者:陈悦天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7550/answer/304586687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创新的微观形态是什么样的?
我对于创新的理解可能和很多投资同行不同,我认为创新不是能够被有意识的计划的,是随机出现的。也正因为这种不可测和不可预知性,创新难以被“准确”投资。
投委会这种多人逻辑辩论团体更不可能有效率的捕捉创新。LP也喜欢听逻辑。但创新投资真的没啥逻辑,过程和结果都很随机。
True innovation can only be captured by spray and pray.
其实做个思想实验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世界有多少国家、多少行业,每个行业有多少产业链,每个产业链又有多少公司?每个公司有多少大小不同的组织,一共有多少人。
每个人都在工作,虽然大部分人按部就班,但想要修修补补、改这改那的人也不在少数。
世界上的所有创新在这个时钟每向前拨动一秒的过程中,在所有国家的所有行业的所有产业链的所有公司或者所有组织同时发生着,你觉得总量会有多少?
那么经过一个月的时间会有多少创新诞生,经过一年又会有多少创新诞生呢?
这么多的创新应该如何捕捉呢?或者简单一点,如何判别这是值得被追踪和捕捉的创新呢?
所有的创新在早期几乎都是边缘化的,所以叫边缘创新,像树枝末端的新芽一样,无时无刻不在萌发,随时随地都在发生。但为什么叫边缘化?因为看不见或者很难被看见。
创新探索的早期任何人看都会觉得很滑稽可笑,但是创造者觉得很有趣。对,也只是觉得有趣而已。
如果要谈论什么产品化,被用户看到,都已经进入下个阶段了,甚至是下下下个阶段了。
那时候开始经历大规模的用户端需求验证,需求开始广泛迅速地复制,但是行业里的巨头依旧都看不上不当回事。对,行业巨头和既得利益群体就是这么傲慢,然后动作这么慢。
这里是最后一个早期或者天使期的投资机会,估计也就是1年最多两年的时间。
但是之后,除非愿意做冤大头出高价,否则是很难把创新作为标的用投资的方式挣到钱的。如果有人赚到钱了,其实赚的是用户增长的钱,需求和供给对接成为市场的钱,而不是创新本身。
(二)世界级的创新需要世界级的团队以10年的时间周期苦行僧式地去做一件事情
媒体容易去述说一件事情,好像一件事/一个人/一个产品/一个公司的成功是有其逻辑的,是可被学习和复制的。
但真的不是。
比如最近的AI,好像Sam Altman有多么多么厉害所以OpenAI厉害,显然不是这样。
现在谈论Sam Altman可能就像五六年前谈论马斯克一样,那个时候他才刚被获封“硅谷钢铁侠”的称号。
但是大家要知道,Tesla这家公司2003年就成立啦,至今已经20年历史了,04年的时候马斯克投资了不到400万美金进入Tesla,他在这个公司也已经19年啦。
当然这家公司上市是挺早的,6年后2010年也就上市了,马斯克的财务困境在当时好转了一些。上市后3年,Tesla成为一家100亿美金以上市值的公司,那是2013年。
现在,这家公司市值万亿美元。就是说如果你在2013年买Tesla的股票,10年它翻了100倍。
这是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捕捉的机会,不是说只有特殊资源或者渠道的人才有机会买特斯拉的股票。(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英伟达身上,英伟达2013年市值100亿美元还没到)
这事儿也有点像最近媒体狂吹米哈游。兄弟,米哈游的牛逼2014年15年《崩坏2》上线的时候就开始了,只不过你不在这个圈子里不知道罢了。
不要等别人已经变成全球第五大游戏公司的时候再来吹呀,这已经不是吹了,是蹭了,都是明牌好吗。
在2023年这个时点再去归类总结和梳理,说真的,所得甚少。就算有所得,对于创业和投资的指导意义也微乎其微。
而蔡浩宇还是那个蔡浩宇,刘伟还是那个刘伟,不因为他们做出了《崩坏3》或者《原神》就不是原来的他们了;当然你可以说今天的蔡浩宇刘伟已经不是10年前的蔡浩宇刘伟了,也对。
但是能同时同意上面两个结论的人肯定是因为站得足够近,足够近才会感受到那种似是而非的、微妙的同与不同、变与不变。
我一直觉得VC2.0里面最牛逼的是曹毅,对,全中国这么多VC,同期出来的VC2.0机构也有好多家,经过近10年的长跑,也只有这1个人是真正牛逼的。
曹毅2014年做源码,那个时候他就能够识别王兴和张一鸣都是千亿美元公司的老大,所以用相邀入股的方式请了这两位做管理公司的股东。
2014年的美团?当时估值大概30亿美元。2014年的字节,刚刚估值过5亿美元。
如何识别的?全中国这么多创始人,年纪大的,年轻的,估值高的估值低的,就算估值缩小到几亿到几十亿美元这个区间还是有很多的。
为什么请这两个人撑他?我实在是想不出怎么想的,只有佩服。曹毅那个时候就算不做源码,自己作为个人股东这两家公司入点股,也可以几百倍的翻了。
这里说的是投资中的先验和后验的逻辑,很多东西你回头看,逻辑很通顺,但是这是后验的。实际所有在当时做出决策的人可能做出的是先验的判断。先验能判断正确和后验能解释通是数量级的能力差距。
好了,回到Sam Altman来。
Sam Altman作为我同年的86年生人,在做OpenAI之前就牛逼了,而且牛逼大了。他是YC的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在这么多YC合伙人中选出来的YC掌舵人,如果我们时代有宗教,科技创业投资神教,保罗就是前任教皇,Sam Altman就是老教皇退位后指定的下一任教皇。那年如果我没记错,他只有29岁。29岁掌管硅谷的创新心脏的人,29岁的科技VC教派的新教皇。
而OpenAI本身也是一家已经成立接近10年的公司,就是说,你今天看到的如此神奇的ChatGPT,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一堆工程师和计算机科学家,在20亿美金的现金加持下,花了近10年搞出来的东西。
好笑的是,如果你去看今天的硅谷,仍然有Altman这样的人存在,也继续有人在做着各种看不懂的不知道能不能成的事情,为何没有人报道他们呢?
不要再信媒体说什么路径和方法论了,看已经取得巨大成功的公司的故事是没有用的。
创新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征途,是mission impossible。
最后很有可能一无所获,就好像探险家走罗布泊一样,没有路,或者说到处都是路。你回头都看不到来路,中间可能碰到个绿洲,却都不能确定一定能够走出这片沙漠。
你没技术不行,你没补给不行,你没有最牛逼的队友团队也不行,你不走足够长时间也不行。
(三)为什么我认为卡脖子问题长期没法真正解决?
那么我们进入我今天要讲的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点:
为什么最尖端和最核心的科技创新没诞生在中国?为什么我们的互联网走了半天,发现还是被卡了脖子?
不是因为我们中国人不够聪明哦,不是我们不够勤奋哦,OpenAI和SpaceX里面有多少清华毕业生大家可以数数,也别说是我们的人情操不够高尚不爱国哦。
非常简单——我们的环境的冗余和容错率不够;或者说的更直白一点,我们没这个资源;再再再直白一点,我们钱不够多,浪费不起,得一毛掰成两瓣花。
就像我说的,创新这种东西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同时发生在所有学科和所有行业。
但是我们没有足够好的环境让大家去“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浪费”创意、“浪费”钱。
创新从一个灵光乍现走出来到大众面前,历经九九百十一难,其实都是“浪费”出来的。
需要时间精力金钱人力的过度投入,需要同时试好几个方案失败也没关系,需要不那么紧张,需要不那么内卷,需要核心创新的企业家、科学家和他们的组织不愁吃不愁穿,需要公司毛利净利都足够高,需要投资人都有钱赚,需要资本市场足够高效,才能有这个空间去容纳创新,才能让创新走出项目组和实验室。
整个社会钱都不够的时候,哪里来的创新?赚钱的公司没法上市,藏着掖着怕被人知道后举报查账没收一条龙,怎么创新?
加上微软最新给OpenAI的100亿美元,OpenAI历史融资额120亿美元;
我们的大模型创业公司呢?已经融到多少钱了?未来能够融到多少钱?我胆子撑大了讲,10亿美元行不行?人家的十分之一。
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腾讯,一年净利润多少?250亿美元;微软一年净利润多少?750亿美元。
在面对能够带来生产力一个甚至两个指数量级提升的技术的时候,中国人和中国企业敢投吗?100亿美元对于微软只是年利润的15%左右,但是对于腾讯呢?感觉半条命要进去了。
同志们,我们要认清现实,中国人很穷啊,钱不够啊,人口是美国的5倍,GDP总量是大,但是人均少啊!
我们人均GDP只有人家的1/6,如何才能拥有世界级的创新啊?
如果不好好利用人口优势,不管是生产还是消费,不聚沙成塔,凭什么企业和机构能够支撑世界级的创新啊?
现在外资利用如何?自己的钱不够有没有哪家财主能够支持一下?
今天发现攻克了芯片,明天冒出了AI;
你发现大模型搞定了,人家天上发射了星链;
可以地外探索了,那里脑机接口真正进入元宇宙了;
你会永远觉得卡脖子
记住,创新是 大规模的 同时的 发生在所有科研和行业领域的,大规模的,同时的。
而且创新本质是巨大的社会冗余造就的,没有这种大规模的冗余,是无法容纳这些无处不在的创新的。
创新是一些衣食无忧的天才整天瞎琢磨才会出现的,如果天才整天还要担心房子车子孩子票子,搞毛线创新。
(四)那我们怎么办?没办法了吗?
钱要够多,光现在这些钱,铁定不够。
自己钱不够,就要用外人的钱,资金换技术,拼命赚外汇。
然后在面对一些核心关键技术的时候,要不怕失败的投。投入的资金体量最起码要迎头赶上,而不是有数量级的差距。
不然生产力指数级提升的时候就直接被甩下车了,尤其是AI这一波,AI跟之前的技术革命都不同,这是直接在造“人”的创新,生产力左脚踩右脚飞升的梯云纵。
给大家信心,鼓励大家投,提高大家的投资退出成功率,投劈了也没关系,让大家能够放胆投。
只有这样,才会有一天不被卡脖子。
言止于此,只能戛然而止。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知乎客户端,不代表超天才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投诉请联系删除。